日本的「临终活动」
换日线 Crossing |
九怪/Kaogy

他爬入棺材。
一个大男人的身躯,在窄小的空间裡显得有些侷促。他调整好一会儿,才将自己摆放好,而那一刻起,时间慢了下来,彷彿预见死亡。
他说:「好像也没有那麽可怕。」
如果死都不可怕,那麽一直以来忐忑于心的梦想又何忧何惧。
日本的「终活」热潮
电影《相爱相亲》中的阿达,躺进姥姥的棺材中,在脑海中描绘起死亡的模样。而冰冷的死寂唤醒了他,阿达忽然明瞭,自己必须走出去,不能还没试过就这样老去。
揭下文艺电影的佈景,来到日本一家知名的量贩店。相类似的「入棺体验」设置在卖场的一隅——几叠榻榻米的大小,规划出谘询区、遗照拍摄区、棺材体验区,以及祭坛区等。
这是日本近几年正流行的「终活」。
终活,是「迎向生命终点活动」的简称(人生の终わりのための活动),在 2010 年前后,曾几度被选为流行语,其相关的商业活动,更于近年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。
面对即将来临的「百岁人生时代」,日本各业界更纷纷推出因应市场需求的「终活方案」:譬如旅游业者祭出的「灵园 X 温泉一日游」——上午参观墓园,下午泡汤,有别于过往对死亡两个字充满忌讳的印象,而多了几分禅静之感。

「终活」从一般可得联想的殡葬业、医疗照护,一路扩及至量贩业、旅游业、终活谘商,甚至于去年底,一群东大生透过群众募资成立了一家终活的平台网站。业者提供的终活服务,不断地推陈出新,据说,实体的遗物整理还不够,针对现代资通讯社会,亦涵盖了数位遗产的打理,好比常用的 FB、IG、手机裡的照片、网路银行等,都可以交由业者一手包办。
然而,终活除了横向的产业扩散,也由形式上的生前准备,转向强调内心的观照,意即,透过思索人生终点来找寻自己。
正因思考了死亡的意义,越发肯定生命必须活出自我定义的价值。
一个人的终点,越发强调「个人意志」
日本的终活风潮方兴未艾,许多专家提出,其主因是来自于「死亡个人化」的时代到来——因家庭结构上的变迁、老龄化进程的加速,未来有更多人,将会面临到孤独终老的问题,再加上日本人「不愿造成他人的困扰」的民族性,都突显了「一个人」的社会性需求。
其实死亡,终究是个人必须独自面对的局面,也因如此,不论是葬仪方式、遗嘱起草、甚或老后生活,如今都在在强调个人的自由意志。而其背后所连动的「个人对于生命的哲思」,也反脱了过往传统消极式的死亡观,转以健康、正向的心态来看待生命的终站。从身后事到老后规划,强调「做自己生命的主人,积极开创新的生命形态」。
问及几位熟识的日本长辈对于终活的想法,大抵的回答皆是「不想给孩子添麻烦」。他们认为,自己永远是孩子的避风港,但不代表颳风下雨会总是随侍在侧;晚辈虽然孝顺,但仍有自己的人生要追求。

其中一位长辈笑说:「儿女有自己的生活,所以我必须想办法打起精神来把自己打理好。」有别过往以子女为重心,维繫于家人之间的情感是一种正向的牵绊,彼此皆能保有个体独立的空间。而现今,许多日本长者亦透过各种方式积极参与社会,尝试在亲子情感连结以外建立其他的情感枢纽,在面对身体老化的同时,绽放生命的活力。
预见死亡、坦然面对人生,从而再次学习生活,「未知死,焉知生」——这句话或可如是改写。
因为,也许只有在用想像力描绘死亡的那一刻起,我们才会醒悟到些什麽。说到底,不论未来终活的商业模式延烧至何方,本质上,它仍是个重新省思自我生命的契机。
而「终活」的目的,也不过是为了在即将远行的那天,我们都能不愧此生。
※ 本文原刊载于换日线。经换日线授权重新编辑后刊登,原标题为《凋零前的绽放─日本的「临终活动」热潮》。
※ 图片提供:旅行喫茶店, GreenAppleNZ @Shutterstock